天下足球网

图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来源:法治日报社《法治参考》
发布时间: 2021-03-09 14:08:14.0
访问次数:750 次
【字体:

图片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
更加扎实有效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定位法治、布局法治、厉行法治,创造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

  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依法治市的责任感使命感

  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中央召开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深入推进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两个论断;强调要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环节;“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

  这次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主题重大,意义重大,最重要的是明确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对党领导法治建设实践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遵循,是引领法治中国建设在新时代实现更大发展的思想旗帜,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必须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切实把科学思想转化为法治建设的实际成效。

  二、准确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开创新时代法治建设新局面

  “法者,治之端也”。习近平法治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精辟概括的“十一个坚持”,构成了一个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十一个坚持”,既是重大工作部署,又是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十一个坚持”,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这是根本保证;同时提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这三个坚持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根本保障、不变立场。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核心要义就是无论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中,都要依法办事、依规行事。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亦要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建设,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关键问题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是实施全面依法治国目标任务的关键所在。要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使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带头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解决好“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把厉行法治作为根本之策。

  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就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要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依法惩治一切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

  三、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战略布局,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在法治轨道上谋划远景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的主要目标、奋力实现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远景目标。

 谋划推进依法治市。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着眼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科学编制法治榆林建设五年规划,强化各级各部门推动法治建设的政治责任,确保全市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谋划推进改革设计。研究审议政法领域改革文件,加快推进执法司法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规范高效的制约监督体系、加快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形成协调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

  在法治轨道上协调解决诉求。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时,凭借法治这一重要利器,解难题方可从容不迫。这是历史基因,是经验传承,亦是执政党重视法治、厉行法治的应有之义。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要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健全社会矛盾预警、利益表达、协商沟通、救济救助等制度。把信访纳入法治化轨道,建立落实信访信用管理、违法行为惩治等制度,决不能让那种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现象蔓延开来。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推动营商环境提升。要加大产权司法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经济犯罪活动,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树立“谦抑、审慎、善意”执法司法理念,规范使用涉案财产查封、扣押、冻结等手段,严防刑事司法介入经济纠纷,防止因执法办案不当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护好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投资信心。要主动对接,为企业防范风险、转型发展提供优质法律服务。

  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要坚持依法严打方针不动摇,推进扫黑除恶长效常治机制建设,铁腕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全力办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案件,努力让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更加安心、放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做好法律援助、司法救助,提升服务效率,增添法治“温度”,这是检验法治建设质量和成效的最高标准。

  在法治轨道上保障高质量发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当前,榆林正在向世界一流高端能源化工基地、陕甘宁蒙晋交界最具影响力的城市、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三大目标”奋勇前进,要用法治力量保障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一体前行,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加强严格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建设一头连着民众的切身利益,另一头连着依法执政的最终效果,为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起带动作用。要突出权力规范和约束这个核心环节,善于运用健全的法治管住任性的权力,让法治思维入脑、行政权力入笼,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以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完善执法制度、加强执法治理监督为重点,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要健全监督体系,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下大气力整治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加强依法民主决策。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厉行法治,习惯在法治轨道上、监督环境下用权做事,严格按照法定权限、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确保用权为民不偏向,用权依法不出格。

  加强公正廉洁司法。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来看,部分司法人员徇私枉法,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给司法公信带来巨大伤害。要深入推进司法责任制、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等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司法质量和效率,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而言,法治的核心要义在于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通过法律开展各方面工作,确保所有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拒绝任性。榆林作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要率先垂范、引领带动,切实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建立完善地方立法制度。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格局中,科学立法是前提条件,充分发挥市域立法的实施性、补充性、探索性功能,围绕城市管理、生态环境、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积极开展自主性、创制性立法,把解决市域社会治理难题纳入法治轨道。

  建立完善社会规范制度。在市域社会治理中,既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也要发挥好社会规范的指引约束;既要引导城乡基层组织、社会组织制定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职业准则等自治规范,也要积极推动行之有效的道德规范上升为制度规范,健全起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规范体系,形成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新体系。

  建立完善系统治理制度。着力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善于以联动融合、开放共治等理念协调社会关系,善于以法治思维调处社会矛盾,善于以多种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善于以大数据等新技术防控社会风险。要系统总结社会治理创新好经验、好做法,及时上升为治理制度,推动市域社会治理从“盆景”到“花园”的转变。

  2019年1月,天下足球网在陕西率先出台市域社会治理《实施意见》,提出全力推进全科网格、智能信息、多元共治等七项工程,推出了“专家+政府+社会组织+群众+互联网”的“五位一体”社会治理模式,组建了榆林社会治理研究院,展开课题实验和试点工作;8月,陕西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研讨会在榆林召开,榆林与部分高校、企业、媒体达成合作意向,全面开启市域社会治理战略研究和实践。2020年11月,第一届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平安建设工作协作交流会在榆林举行,5省8市31个县市区政法机关负责同志参加会议,探索与毗邻区域建立“常态、共享、联动、共赢”的平安联创模式,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榆林、法治榆林。

(作者系陕西省天下足球网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榆林高新区党工委书记)